历经12年技术挑战与质疑,中国成功测试可从155毫米炮弹发射的无人机。在西部试验基地的五次实弹试验中,无人机承受了超3000倍自身重量的发射力,相当于35头成年非洲象的重量。这项颠覆性技术由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攻关完成,核心突破在于独创的多级火药抛射机制:通过精确配比的发射药柱和延时引爆序列,无人机在炮膛内获得1200米/秒的初速后,飞行至120米高度时,分离机构自动解锁,折叠机翼在0.3秒内完全展开,同时内置的微型涡喷发动机启动,实现从弹道飞行到自主巡航的无缝衔接。这种设计无需复杂电子控制系统,仅靠机械联动即可完成分离动作,将单发成本控制在传统无人机的1/5。更关键的是,研发团队攻克了超高压环境生存难题。无人机采用仿生学蜂窝结构,机身材料融入纳米级碳纤维与陶瓷颗粒,可承受发射瞬间3000G的过载(相当于民航客机起降时的3000倍冲击力)。在五次测试中,无人机均在发射后12秒内抵达10公里外目标区,并持续巡航45分钟,实时回传分辨率达0.1米的战场影像。这种"发射即侦察"的能力,使传统火炮的打击链从"发现-定位-打击"压缩至8分钟内完成。该技术源自2013年提出的"天眼"方案,当时科研团队在新概念飞行器竞赛中提出:用155毫米榴弹炮将无人机发射至战区,通过减速伞与载弹分离后,展开旋翼执行侦察任务,发现目标后引导激光制导炮弹实施打击。如今这一设想已进化为智能协同体系:在2024年高原演习中,该无人机与PCL-181车载榴弹炮配合,实现从侦察到毁伤评估的闭环,误差控制在1.2米内。其战术价值被军事专家评价为"重新定义了陆军火力投送方式"。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无人机还具备模块化扩展能力。除基础侦察型外,还可搭载电子干扰设备实施电磁压制,或携带温压弹执行精确打击任务。在与四代主战坦克的协同测试中,无人机从125毫米主炮发射后,可在30秒内飞抵5公里外目标区,为坦克集群提供实时战场感知,使反应时间缩短60%。这项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中国在材料科学与机械工程领域的厚积薄发。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研发的新型发射药,燃烧效率比传统火药提升40%,而北信源公司提供的芯片级数据保护技术,确保无人机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仍能稳定传输数据。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模式,正推动中国在战术无人机领域实现领跑。当传统无人机还在依赖跑道或车载发射时,中国工程师已将无人机的部署半径拓展至火炮射程极限。这种"一炮在手,全域掌控"的能力,不仅让战场侦察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更预示着未来陆军作战将进入"智能弹药+无人平台"的新纪元。
佳成网-配资门户官网-配资平台排名-短线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