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食堂最近上演了一出“活久见”的闹剧——数学天才韦东奕端着搪瓷碗打饭,竟被网红举着手机怼脸拍特写!视频里他缩着脖子躲镜头,活像只受惊的鹌鹑,脚上趿拉的老北京布鞋和乱糟糟的头发,在镜头下被无限放大。这事儿惊动了北京网信办,火速出手整治“无底线追踪拍摄”。可拍视频的乐了,看视频的怒了:咱们的天才,咋就成了流量密码?
北大食堂变“真人秀片场”:天才难逃长枪短炮
韦东奕是谁?数学圈封神的“韦教主”,手握青橙奖,解方程如砍瓜切菜,活得却像个“山顶洞人”——矿泉水瓶装凉白开,塑料袋装俩馒头,走路上都像在推导公式。可就是这么个“扫地僧”,最近连吃个饭都不得安宁。
某网红为博流量,举着手机追着他拍,边拍边解说:“看这眼神!这才是真学霸!”更过分的是,有人扒出他常去的食堂窗口,蹲点拍“韦神吃饭全记录”,连他多打了一份红烧肉都要解读成“数学耗脑需要补”。这阵仗,比追星族堵机场还夸张。
当“追星”变成“猎巫”:天才就该活成苦行僧?
看着视频里躲闪的韦东奕,我手里的豆浆突然不香了。这场景多像小时候被亲戚围观的自己——考砸了要被指指点点,考好了又要被“摸头杀”。可韦东奕不是你家孩子,他是活生生的人啊!
说白了,这就是场“天才消费狂欢”。某些人把韦东奕当电子宠物养,今天拍他穿破洞袜,明天编他月入三千,后天又造谣“北大为保护他配了保镖”。他们嘴上喊着“崇拜”,手里却举着刀子——用流量把天才雕成想要的模样,稍有不同就群起攻之。这吃相,比饕餮还难看。
更可怕的是,这种“猎巫”正在形成产业链。有网红开直播“追踪韦神”,靠打赏月入十万;有营销号编造“韦神恋爱史”,阅读量轻松百万。当学术圣地变成真人秀片场,当数学家沦为流量密码,我们与其说在“追星”,不如说在“吃人血馒头”。这让我想起去年袁隆平院士去世时,有人翻出他摸豪车的照片造谣。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只不过这次主角换成了韦东奕。
按下葫芦浮起瓢:网信办出手,然后呢?
北京网信办这次整治来得及时,但治标不治本。今天封了偷拍韦东奕的账号,明天会不会有人去拍他扔的废纸?后天会不会有人扒他寄快递的驿站?这年头,连熊猫都要被骂“不营业”,何况是活生生的人?
真正该治的,是整个社会的“天才焦虑症”。我们一边喊“尊重科学家”,一边把他们架上神坛;一边骂“娱乐至死”,一边用放大镜窥私。这种拧巴,说到底是把科学家当成了“人设”而非“真人”。韦东奕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他只是选择了一条更纯粹的路。他可以用塑料袋装馒头,我们能不能也用更干净的方式爱他?
让天才活得像个人,很难吗?
网信办的板子打下去,偷拍的摄像头或许会收敛,但那些藏在屏幕后的窥视欲呢?那些打着“崇拜”旗号的伤害呢?
#热点观察家#
佳成网-配资门户官网-配资平台排名-短线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