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正是结婚人口密集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好转,结婚物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组合柜、手表、缝纫机、自行车,逐渐升级为录音机、洗衣机、彩电、冰箱等,但结婚时做一身毛料衣服的习俗却一直时兴了很长时间。
我和爱人结婚前,爱人买了蓝色毛哔叽和黑色礼服呢两种毛织料,准备去太原最好的服装加工店——华泰厚或红都裁缝店做衣服。后来爱人的嫂子介绍了一家私人裁缝店,店主是华泰厚退休的老裁缝,做出的衣服质量不差,还便宜不少,最主要的是出活儿快,如果送去华泰厚、红都,大概要一两个月后才能做好。
那天我和爱人去了太原市的国师街,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家裁缝店,看门面房没有,又进了几条小巷打问,也没有找到。第二天,在爱人的嫂子带领下我们才找到做衣服的师傅。
在国师街一条巷子最深处的院子里有一户没有悬挂任何招牌的普通人家,屋子很小,进屋就看见裁缝师傅肩上搭着软皮尺,正专心致志地在裁衣案板上裁衣服。老师傅不苟言笑,简单问了我们做什么样式的衣服后,就开始给我俩量尺寸。当时我们两人各做了两套衣服,一套20元,四套80元,说好两个星期后取。根据当时流行的款式,爱人的黑、蓝两套上衣都是中山装,我的上衣略有不同,一件很合体,另一件衣服的领子大点,腰身也肥点,裁缝师傅解释说一般生孩子后体重会增加。那个年代可不同于如今,新衣服穿三两个月就被放在衣柜里吃灰了,那时流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所以,裁缝师傅才会考虑到女性生了孩子之后,衣服需要宽松一些的问题。
展开剩余34%两个星期后我们取回四套毛料衣服,都是做工精良,有垫肩、垫衬,穿着挺刮、厚重、大方。我的两套毛料衣服在我结婚后的好几年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常常在一些聚会、婚宴、外出等场合穿着。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衣服样式、质地层出不穷,毛料衣服显得笨重、严肃,穿着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有一天,爱人把他那套蓝毛料服送给了一个修自行车的小伙子,我的那套蓝毛料服因为存放不当有了虫眼,也再不能穿了,但我还是舍不得扔掉,一直存着。直到前几年受网上视频启发,我花了三天时间,把剩下的毛料衣服全部拆了,拼做成一床夏凉被,夏天盖着又厚实,又凉快,也算没有浪费掉这些质量上乘的毛料。
杨德莲(太原)
(责编:李琳)
发布于:山西省佳成网-配资门户官网-配资平台排名-短线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