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近日,由厦门大学医学中心(厦大翔安医院)承办的第八届亚洲-太平洋地区痛风联盟(APGC)年会、第八届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管理中心(HGMC)学术会议、第十五届东方痛风论坛以及《中国难治性痛风诊疗指南》编写定稿会相继在厦门举办。
本次系列会议汇聚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围绕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遗传机制、发病机理、临床诊疗、药物研发、慢病管理及指南更新等热点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呈现了一场高水准、国际化、多维度的学术盛宴,为痛风防治搭起“破界桥”“转化桥”“科普桥”。
会议现场
活动首日开幕的第八届APGC年会聚焦痛风的基础与转化研究,议题涵盖遗传学、环境因素、治疗策略等多个层面。会上,来自多个国家的知名学者带来了关于心血管风险、新型疗法、GWAS研究、痛风临床缓解定义等方面的报告。
当日下午举办的第八届HGMC学术会议则聚焦中国临床实践。会议设置了“难治性痛风诊疗现状”“人工智能在痛风中的应用”“新药非临床评价策略”等专题报告,并开展多场疑难病例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分享了包括“痛风急性发作合并肾功能不全”“罕见重症痛风的多维管理”等具有代表性的复杂病例,通过实战案例推动诊疗经验的深度融合。
授牌仪式
次日,第十五届东方痛风论坛开幕。厦门大学医学中心(厦大翔安医院)院长何伟玲在致辞中表示,该院承办此次大会旨在搭建“立足中国、辐射国际”的平台,让全球顶尖专家共享前沿成果,让患者能得到“量身定制”的方案。
开幕式上举行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管理中心(HGMC)授牌仪式,为21家新的管理中心进行了授牌。
论坛的学术重头戏之一是对刚刚发布的《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4)》进行权威解读。该指南由厦门大学医学中心(厦大翔安医院)教授李长贵牵头制定,是我国首部中英文同步发表在国际期刊及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痛风指南。与会专家分别对一般人群、共病患者及青少年管理等章节进行系统解读,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权威的实践指引。
当日上午的专题报告环节则涵盖了基础机制到临床转化多个层面。下午,会议的议题进一步拓展至交叉学科,包括心血管-代谢-内分泌整合学科构建、运动医学视角下的痛风管理、长效抗炎药物进展等,凸显多学科协作在痛风防治中的重要性。
论坛闭幕式上还举行了第十六届东方痛风论坛的承办授旗仪式,标志着这一品牌学术活动的薪火相传。
授旗仪式
作为本次学术周的压轴环节,《中国难治性痛风诊疗指南》编写定稿会召开。会议在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导下,由内分泌、风湿、外科、中医等多学科专家组共同对指南术语体系、诊断标准、治疗路径等核心内容进行最终审议。该指南汇聚了多学科专家的智慧,旨在为临床应对难治性痛风这一严峻挑战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规范性文件。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首部针对难治性痛风的诊疗规范即将正式发布。
本次系列会议全面展示了全球在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进展,特别是对中国新版诊疗指南的深入解读和难治性痛风指南的定稿讨论,对提升我国痛风的整体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内容涵盖基础研究、临床诊疗、慢病管理、学科建设、指南规范等多个维度,促进了国内外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合作契机,也体现了多学科协作(MDT)在痛风诊治中的核心价值。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对痛风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以及精准医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防治必将进入一个更加精准、高效、规范的新时代。此次会议的成果将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科研方向与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引和推动。(文/图 厦门大学医学中心)
佳成网-配资门户官网-配资平台排名-短线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